近年来,全区人大代表始终锚定“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主动下沉基层、深入走访调研,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履职重点,以“代表之为”解群众之忧,将履职答卷写在群众心坎上。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区人大代表、重庆某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吴同利履职为民的故事。

2014年,吴同利将企业搬迁至巴南区惠民街道,从政策支持到群众协助,以及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与乡亲们的热忱回应,均让他深深感受到“企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沃土”。
2021年,吴同利当选巴南区人大代表,这份感恩之情便转化为精准帮扶的行动力。
在多轮走访中,吴同利发现村民杨志建家中劳动力有限、增收渠道单一,便结合企业角蛙养殖产业优势,发起“家门口就业”精准助力行动。
为了让杨志建无负担参与,吴同利无偿提供优质种蛙苗,并组建技术团队多次上门指导,从蛙池搭建、温湿度调控,到饵料配比、病害防治,手把手传授养殖技巧。同时,他提前与杨志建签订回购合同,以保底价收购长成的角蛙,以此解决销售难题。
据统计,截至2024年,这一帮扶模式已为杨志建家庭累计增收近13万元,不仅缓解了其家人看病、孩子上学的经济压力,更让这个曾经的脱贫户重拾发展信心。
角蛙培育项目告一段落后,吴同利的帮扶并未 “断线”。
他留意到杨志建夫妇农闲时仍有空闲时间,又将企业外协加工的角蛙包装盒打孔零活优先分配给他们。夫妇二人在家即可灵活作业,按件计酬,年均能再增收七八千元,实现“农忙种地、农闲挣钱”的稳定增收状态。
“吴代表总替我们着想,把‘活儿’送到家门口,这样的代表比亲人还贴心!”提及帮扶,杨志建夫妇感激地说道。
面对群众的赞誉,吴同利却谦逊地说:“勤劳肯干才是增收的根本,我只是把企业资源和群众需求对接起来,尽了一名人大代表该尽的责任。”
而这份“尽责任”的务实与真诚,正是巴南区人大代表群体履职的缩影。
如今,在吴同利等人大代表的示范带动下,全区更多人大代表主动投身帮扶行动,为巴南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代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