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圣灯山镇:打造“巴适小院” 庭院旧貌换新颜_巴南人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镇街动态
巴南圣灯山镇:打造“巴适小院” 庭院旧貌换新颜

近期,巴南区圣灯山镇人大代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助力圣灯山镇创建“巴适小院”工作,让家门口的庭院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使“特色小院”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高颜值的独特风景线。

创建“特色”小院 点亮村民美好生活

进入永隆村老屋燃气安全主题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醒目的宣传画,介绍了天然气的特点、优势以及安全使用技巧。村民通过宣传画了解到天然气可以提供稳定的供应,不仅环保,而且安全可靠。“以前烧柴,不少村民家门口把柴火堆得乱糟糟,村中人居环境不容乐观。现在烧气,堆的柴火少了,家里也不再被熏得黑黢黢的,村民的家变得更漂亮了!”永隆村党委书记、镇人大代表田永秋说。

今年,在巴南天然气公司董事长、区人大代表张渝的推动下,永隆村成功打造了一个独特的“燃气安全主题小院”,成为当地村民的议事场所和天然气宣传大院。居民们在开会、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还能获得有关天然气的新知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对天然气的认知,张渝代表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在“燃气安全主题小院”举办讲座。这些讲座内容涵盖了天然气的取暖、炊事、照明和燃烧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使村民们更加了解和掌握天然气的使用方法。永隆村党委书记、镇人大代表田永秋说:“燃安主题小院的建设不仅提供了议事场所,还让我们更加关注天然气的使用安全。真是一举两得,太巴适了呀!”

据了解,2022年以来,圣灯山镇“以气代柴”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新增了1900余户。农村通上天然气为加快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圣灯山镇人大将持续助力全镇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大督促相关部门完善镇域内农村气网设施,让更多村民自发使用清洁能源,提升全镇村民的生活舒适度,让农村环境更清洁、百姓心情更舒畅。

“巴适小院”听民声 人大代表“小院办公”

走进圣灯山镇梁岗村鱼塘湾,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的乡村马路,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房前屋后绿植辉映,绘就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今年以来,巴南区在全区范围内启动绿化美、布局美、清洁美、整齐美和人文美的“巴适小院”创建工作,鱼塘湾成为第一批入选的院落。每月都有那么几天,这个原本安静祥和的小院里总会热闹非凡,身为镇人大代表唐晓华会提前备好茶水,在小院内和邻里乡亲交流心得,征集民情民意。

今年持续的强降雨,鱼塘湾的一处堡坎被冲毁,垮塌下来的泥土堵住了进出鱼塘湾的主干道,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作为村里的人大代表,唐晓华跟鱼塘湾院落长、老党员娄兴全商量,提出了解决办法:“每户出十块钱,就能把泥巴铲走,恢复通行,消除安全隐患,大家同意不?”得到了乡亲们一致表示同意。

在鱼塘湾“巴适小院”建立了院落公约、院落议事规则、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等机制;搭建了人大议事点、村民说事点、小院恳谈会等沟通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途径,将问题解决、矛盾化解在院落中。

“院落的墙面怎样粉刷、卫生如何打扫、房前屋后种什么绿植?都通过院落议事会讨论解决。”圣灯山镇党委书记、区人大代表潘亿兵介绍,“巴适小院”不仅肩负“微治理”的功能,还加载了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探索发展“一院一业”特色庭院经济,培育院落文化,营造文化宣传氛围等方面的内容。

共建“和美”小院 展示巾帼风采

“自‘巴适小院’建设以来,我们的家园变化了,住起来更舒心!”近日,指着家门口的“‘巴适小院’”标牌,圣灯山镇沿滩村村民黄大姐笑呵呵地说着村子的喜人变化。

走进焕然一新的沿滩村新家咀“巴适小院”,入目的是一幢幢“换新颜”的红墙黑瓦小洋楼,干净整洁的道路、沿途盛开的鲜花和内容丰富的文化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在巴南区妇联主席、区人大代表朱红梅的助力下,以小院为阵地,引导当地妇女参与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工作,推进“巴适小院”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她”力量。联合巴南区妇联在全镇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深入挖掘“敬老人、比公婆、赛媳妇”“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人物,整理搜集人物故事、实物、照片资料,结合地域建筑优势,突出德治教化,以墙体绘画的形式,将各类元素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将文明元素有机融入到群众的点点滴滴中,真正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朱红梅表示,接下来,区妇联将继续开展系列巾帼科技助农活动,帮助妇女掌握丰产增收新本领,培育更多的“巾帼种粮大户”和“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妇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半边天作用。

今年来,圣灯山镇人大先后在14个村居创建代表民主议事厅、民主议事室、民主议事点,结合创建“巴适小院”的契机,镇人大代表们立足本职工作,参与了“巴适小院”的功能和方案设计,多次组织召开议事会,征求周边村民意见,了解村民对小院功能和设计的需求,助力打造“燃气安全主题小院”“娄家和美小院”“红子坡红色小院”等“特色小院”。小院不仅给村民提供议事场所,还承载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丰富了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探索基层治理议事新模式。

(转人民网)

重庆市巴南区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1163号 渝ICP备12007155号-1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龙海大道6号

联系电话:023-6622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