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南区圣灯山镇,一幅巴渝和美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展开。这里的环境改善和民生项目实施,得益于圣灯山镇人大以票决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形成“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督”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助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落实。
留一方乡愁,传统村落起新“潮”
在圣灯山村的张家山村落,破败的房屋不复再见,古朴的民居焕发新生。去年,张家山村落被列入第四批重庆市传统村落名录,并纳入2023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
“守护传统村落,关键是留住根、守住魂,唯有齐心协力,整村抱团发展,才能最大限度激发‘连锁反应’,把‘流量’变‘留量’,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镇人大主席唐毅介绍,在张家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设计单位、改造农户、工匠带头人、村委会、人大代表五方共建格局。
其中,村委会动员群众参与,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设计单位在充分征求群众整治意愿后,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关要求,调整完善设计;工匠带头人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联合群众参与建设;人大代表参与建设过程中的矛盾纠纷调解,并对质量、安全、改造资金进行监管。
区人大代表、圣灯山村党委书记孙述兵说,之前村民对此类项目持观望态度,是镇村干部、人大代表们逐一上门给村民宣传,现在周边村民都会自发参与到改造中来。
今年,在镇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张家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被确定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加强后续建设监督。同时,还将开发特色民宿、农家乐等项目,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努力把张家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打造成巴南区乡村旅游的又一靓丽名片。
通一条产业路,乡村振兴“椒”答卷
走进镇人大代表、天坪村党委书记廖明智的辣椒示范点,村民们正在积极开垦土地,准备迎接前期培植的辣椒苗。
廖明智高兴地说:“通过在人大代表民主议事点、巴适小院议事亭,组织召开村民议事会,大家一致同意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牵头联系村联建单位‘订单’销售,由村合作社提供肥料、辣椒苗、技术和统一销售,农户出土地、人工。今年村合作社示范种植辣椒50亩,带动周边散户种植100亩。”
近年来,圣灯山镇采取以“公司+党建统领+农户种植+订单回收”模式,镇人大代表和镇村干部广泛宣传发动村民种植特色高产辣椒品种,永隆村、圣灯山村等村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使订单辣椒“辣”出一条产业链。
为解决交通不便导致辣椒销售渠道受限的问题,在去年召开的镇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天坪村河桐路道路硬化工程项目经票选成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在镇人大代表的全过程闭环监督下,项目顺利完成,极大缩短了产品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
引一渠清水,做好春耕保灌“水文章”
在天坪村4社抗旱应急保障供水工程施工现场,周边村民正忙着装卸、焊接输水管道,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现在正是春耕的季节,农田的灌溉问题一直是村民们心头的大事。巴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成清通过走访,发现了天坪村由于农田分散、分布广,一直缺乏资金来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为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难题,周成清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争取抗旱应急保障供水项目和补助资金30万元,全面改善提升农田灌溉、生活供水能力,惠及周边村民1000余人。
“为保障供水,我们采取了很多临时性抗旱应急保障供水措施,但只有通过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稳定的水源点等工程性措施,才是解决干旱缺水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区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潘亿兵说。为此,镇人大代表、镇长和满秀积极对接区级部门,争取中央水利救灾(抗旱)资金全面启动了农村抗旱应急工程。
据了解,圣灯山镇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将圣灯山村抗旱应急工程作为人大监督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转《公民报》)
ICP备案:渝ICP备12007155号
国际联网备案: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1163号